中國建設報 冬季采暖,是東北、華北、西北地區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。在這些地區,有的采暖季需要4個月左右,有的地區需要6個月之久,正常的供暖可以保證人們的生活和工作。
散熱器的起源
最早的人類,除了用獸皮遮羞外,居住在寒冷地區的人們,還用毛皮、衣物等御寒。為了躲避猛獸和風雨的襲擊,人類開始建造房屋,并嘗試以各種方法在房屋內供暖。我們已知的是他們先以篝火取暖,進一步到火塘、火炕、火墻、火盆、火爐等多種供暖形式。18世紀初期,一位海員偶然將蒸汽放入空油桶中取暖,從而引發了蒸汽供暖系統的研究。18世紀中期,法國的一位技術人員發明了以熱水為熱媒的單戶型供暖裝置,即自然循環的家用熱水供暖裝置。此后,由于水泵的投入,使熱水供暖系統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展,至19世紀末期,集中的蒸汽或熱水供暖系統逐漸成為主流,并得到廣泛的應用。
散熱器俗稱暖氣,是供熱系統的末端裝置。我們常見的供暖散熱器是裝在室內的,其承擔著將熱媒攜帶的熱量傳遞給房間內的空氣,以補償房間的熱耗,達到維持房間一定空氣溫度的目的。要完成上述使命,散熱器必須具備能夠承受熱媒輸送系統的壓力、有良好的傳熱和散熱能力、能夠安裝在室內和具有必要的使用壽命等條件。
20世紀初期,我國開始了鑄鐵散熱器的生產,但產品類型較少。20世紀40年代以前,我國的供暖系統仍然是少數上層人物和高級建筑物使用的奢侈品,散熱器的產量很少。
科技為散熱器發展提速
20世紀70年代以前,我國無供暖散熱的標準,更無標準化可言。1984年,散熱器行業歸口管理后,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決定制定供暖散熱器標準。1986年6月,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采暖散熱器委員會(以下簡稱散熱器委員會)成立后,他們通過技術培訓、制訂行業標準、組織相關人員到國外考察,使我國的散熱器行業步入一個新的里程。
散熱器在我國已有百年的歷史,直至20世紀80年代我國很多家庭安裝的依舊是傳統的鑄鐵散熱器。仿佛在一瞬間,色彩豐富、造型美觀的輕型散熱器進入尋常百姓家庭,并成為家居的裝飾。與此同時,傳統的鑄鐵散熱器瘦身了,外觀也漂亮了,人們不再把鑄鐵散熱器包起來。市場上的所有變化,與散熱器委員會制定的行業發展目標有直接關系。
為滿足市場需求,自2006年起,散熱器委員會與國際銅業協會共同舉辦了銅管對流散熱器設計大賽(以下簡稱設計大賽),吸引了中央美術學院、同濟大學等高等院校的莘莘學子參與。很多在校生參加散熱器委員會組織的培訓課后,憑借豐富的想象力,設計出許多實用、美觀且功能性強的作品。宋為民說,舉辦設計大賽的目的是提高大眾對銅管對流散熱器節能、防腐等特點的認識,推動經濟、便捷、安全的新型節能散熱器產品的發展。據宋為民介紹,佛瑞德(鄭州)工業有限公司將設計大賽的作品進行再度設計后,電子散熱器生產廠家生產出的散熱器在市場上銷路很好。
|